欢迎书友访问PO18文学
首页回到明初搞慈善 第172节

第172节

    宋石昭笑道:“郑大人啊,你已是天下少有的明理之人,你信不信,我此时对外头的世家子弟说这番话,他们定然万般不从,因为他们心中,家为重,君为轻,他们是为了家族之名,不是为了帝王之利。”
    郑清风明白了:“陛下,想开科举?”
    宋石昭抚须:“正是。”
    郑清风离开时转身看了眼宋府的牌匾。
    陛下不是不愿用世家子弟,他只是要……世家子弟脱了那层壳再为他所用。
    要让他们忠于大明,忠于皇帝,忠于皇权。
    而不是世家。
    世家没有走到绝路。
    但也已经走到了绝路。
    郑清风上了马车,想到自己的生平。
    郑家虽是世家,但世家也分大小,也分穷富,郑家藏书富饶,但那都是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若说钱财,真是穷得叮当作响,他父亲曾告诉他,一时之困,绝不会是一世之困。
    只要家中子弟上进,无论如何,都能保住郑家的招牌,只要招牌在,郑家就还能为官。
    郑清风果然为官,由亲朋引荐,成了官员。
    他亲眼所见,大都派下来的官员被当地世家辖制,没有世家首肯,皇令甚至出不了府衙,更勿论实施。
    城池之中,世家盘踞百年,对城中人口了若指掌,城中泰半人口都是世家之奴。
    以前他以为世家做的对。
    毕竟皇帝昏庸,他的政令于百姓无益,幸而有世家督之。
    这才能令百姓休养生息。
    可是此刻,郑清风想到过去种种,不寒而栗。
    那是皇权!从古至今,独掌权柄之人,哪一个会愿意让人分享皇权?
    以下犯上,是死罪。
    郑清风叹了口气,对车夫说:“不必去吴府了,回府吧。”
    车夫奇怪道:“大人,天色还早呢。”
    郑清风摇头:“回府吧。”
    车夫只得调转马头。
    林渊此刻正在面见能人异士。
    他有招贤之心,不过此刻招的不是治国之臣。
    是匠人。
    匠人地位一直不高,士农工商,看似商是最低,但经过宋元两朝,商人的地位早就不能跟以前同日而语。
    实际上,匠人才是地位最低的人。
    但国家科技能力,靠的是匠人。
    一把刀,一口锅,一艘船,都是匠人的成就。
    匠人钻研没有好处,依照旧例没有坏处。
    林渊现在希望的是早日造出更强的火器,中国火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朝,火药乃秦汉时期现世,于唐朝用于沙场。
    宋朝时期,火器更进一步,突火枪出现。
    元朝改良了突火枪,称做火铳。
    到了明朝,火器之利罕见,手持的便有手铳,鸟铳,有大炮还有火箭,不仅如此,还有地雷和水雷。
    但是明朝技术不够,没有能力造出后装功能的管阀型炮身。
    还是葡萄牙的进犯才让明朝的当权者发现西洋人的火炮更为优秀。
    于是明朝开始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可惜的是,虽然学会了,也改良发明出了更强的挚电铳和迅雷铳,但却没有找到大规模制作的办法,没有生产线。
    但即便如此,明朝时期的火器还是强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
    然而到了清朝,清朝虽然也对火器加以改良,但却因为过于保守,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导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火器发展,于是列强铁骑踏碎清朝国门,清朝无还手之力。
    林渊想要的,就是齐集天下异世,把生产线弄出来,能够大规模制造。
    此时跪在下方的,都是各地的匠人,林渊的旨意发下去,各城都把人送了过来。
    他的政令此时还没有一点折扣。
    他不指望几年内就有进展,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他这一代人都可能没有多少进展,但他要开了这个头,只有这个头开了,国内才能养成习惯。
    “诸位都是朕国力之中坚力量。”林渊朝跪在下面瑟瑟发抖的匠人们说,“请起。”
    匠人们不敢动,他们以往见个小吏都要担惊受怕,更何况见皇帝了。
    林渊站起身来,走至殿内,搀扶起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人。
    “老师傅一把年纪,来人,赐座。”林渊一语令下,便有侍人送上一椅。
    老师傅吓得脸都白来,他差点又给林渊跪下,要不是林渊搀扶着他,他绝对要五体投地。
    “草民……草民不敢……”老师傅坐椅子就跟上刑场一样。
    林渊按住老师傅的肩膀,对众人说:“朕之国乃诸位之国,诸位之强,便是国之幸,是国之强。”
    这话把匠人们吓得不行。
    他们……他们只是小民,哪里就能跟国家的强盛联系起来了?
    林渊又说:“朕听闻,元时有火铳,如今明已立,自当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诸位学艺,报效国家,朕也绝不吝啬,但有出众者,有革新者,朕以爵位嘉奖之。”
    匠人们忽然不抖了。
    爵位?爵位!
    林渊手里的爵位都是虚爵,没有实权,不能世袭,一代而尽,也不能离京。
    但有食禄,有一代为爵,子孙更好出头。
    林渊笑道:“大明乃朕之大明,也乃诸位之大明,万望诸位同心协力,壮我国力,扬我国威!”
    匠人们额头触地,山呼万岁。
    除此以外,京城各坊改名为区,每区设区长,设书吏,整合户籍,政令皆由中央下达。
    整个北京城如铁通一般,区长都为林渊发家时跟随之人,书吏为世家子弟。
    皇权于京城,盛极一时。
    京城周边几城尽数被朱元璋陈柏松和李从戎拿下,
    大军驻城,震慑无数阴暗窥视之人。
    这几城都是大城,城内官员全被捉拿,新任官员走马上任,行新法,遵新令。
    “陛下,国人还需养。”宋石昭进谏道。
    林渊正在吃点心,冲宋石昭招手:“先生来坐,请食。”
    宋石昭坐下:“如今陛下大刀阔斧,就怕反弹。”
    林渊点头:“先生说的是,但如今正好是新朝初立,改制正是时机,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再改就难了。”
    宋石昭叹气道:“就怕不稳妥啊。”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原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能打通五大河流,不仅开河道,也能通陆路,运送军备,大开商道,如此,可国富民强,然结果呢?”宋石昭拱手,“陛下,还需徐徐图之。”
    林渊:“道理朕懂,先生忧虑,朕也懂。”
    “但先生,古有秦国变法而强,今有我大明改制,焉知我大明不强呢?”
    宋石昭:“可那商鞅是何下场?”
    林渊笑道:“先生,今日不是古时,没有齐楚燕赵韩。”
    “先生,可愿为相?”林渊看他。
    宋石昭再说不出一句话。
    林渊又问:“先生,可愿助朕?”
    宋石昭俯首:“臣,不敢推辞,但求为国,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152章 152
    登基之后, 林渊颁发的头一个政令,就是大开科举, 选拔人才, 管理国家。
    科举古来有之, 自汉朝起便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到了隋朝时期, 才有了进士科。
    “我等学子, 自然要以科举晋身。”学子们议论纷纷,“科举之制, 古来有之, 元朝时不也如此吗?尔等何故面露愁色?”
    有人也附和:“陛下此举, 就是安天下士子之心,要是人人都要官, 求官, 寒门庶子无晋身之道,国无宁日!”
    另一边的人说:“我家世代为官, 也是古来有之, 怎可与寒门庶子相提并论!”
    “就是!陛下要开科举,我等不阻拦,但我等也是世家名门, 从不靠科举晋身!”
    “这是辱我世家!”
    周容此时路过,面露不屑。
    “周公子成竹在胸,不知有何赐教?”有人拦住周容去路,“周公子已然被陛下重用, 自然看不上我等为科举争执。”
    也有人为周容说话:“周公子之前在文会上可说错了什么?我等本来就是书上学之,说是治国,只会夸夸其谈,治国,始于足下,落于实处,知百姓疾苦,知商贾来往,如若不知,何来治国?在家里治国吗?!”
    周容上前一步,对为自己说话的学子拱手:“多谢赵兄出言相助,然周容也有话要说。”
    “你有何话?依旧是那套老说辞。”有人不屑,“说我们夸夸其谈,我看夸夸其谈的人是你吧?”


同类推荐: 赌 (校园,1V1)同居(1v1)h天生尤物【快穿】高H与狐说 (1v1 h)汹妄(1V1)爱欲之潮NP重组家庭(父女/母子)讨厌死哥哥了(骨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