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文学
首页抗日之我为战神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81节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81节

    对于李延平的话,杨震摇了摇头道:“压力再大也得挺着。科学这玩意,是一个严谨的事情,绝对不能揠苗助长。他们研制的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枪炮弹药。一旦出现意外,最周边的一切生活的打击,将会是最致命的。不仅仅是研制者的生命,还有周边几十公里内一切生物受到的都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慢慢来吧,既然已经开始了就不能着急。稳重一些,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对于我们来说,时间上还是比较宽裕的。尽管我也想尽快的研制出来,将他们丢到日本人的头上,但是现实就是现实。”
    “尽管收集了这么多的眼下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而且一次投入这么大的精力、资金,对于我们来说还都是首次。对于这些科学家来说,也都是首次。太过急躁了,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同时我们的资金有限,在还要保证其他方面投资的情况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中一次性投入太多的资金。美国人财大势雄,咱们可没有那个底气。还是按部就班的来吧,稳重一些也可以让我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不至于更大。”
    “反正小鬼子那边,以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资源,根本就造不出来这玩意。倒不是以他们的科技实力,没有办法研制出来所需的设备,以及其他的东西。但就算他们能研制出必要的设备来,但是他们却没有铀矿资源。资源贫瘠,是日本最大的弱点,也是他们作为岛国最致命的弱点。”
    “至于我和几位先生说的那些日本人已经由那个什么仁科芳雄牵头,成立了专门实验室。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按照情报部门转来的情报来看,日军的确已经成立了类似的研制机构。但是小鬼子有想法是一回事,真正研制成功就是另外一码回事了。”
    “制约他们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其高层的并不重视。日本人这么做,其实也就是赶一个时髦而已,他们的高层根本就没有想过。我之所以那么说,只不过是一个激将法而已。要是老老实实的和他们谈,估计明天的这个时候,也不见得能够做通他们的工作。”
    “他们都是书生,虽然都是在西方留学归来的。其实在书呆子气上,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其实本质上都差不多。别看他们都是美国留学回来的,这固执的劲头一上来,比中国土产的那些书呆子,也一点不多让。”
    “而书生是有书生的想法和思路的。一旦和咱们不合拍,这个工作就难做了。有的时候采取一些小手段,虽然不是很光彩,但往往又是很管用的。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我们因为并没有太多的急需,也可以控制一下进度。只要日本人没有抢先搞出这个东西来,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美国人先搞出来,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对我们还没有什么威胁。至少在这场国际的博弈之中,我们还算是半个盟友不是吗?不过对于苏联人,我们要做到严格的保密,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一丝一毫。”
    “苏联方面虽说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但是正在全力进行战争的他们,眼下已经无力顾及这方面了。如果知道我们的进展,他们绝对会横插一缸子来的。我可不希望这个时候,苏联人还想尽办法在我们身上占便宜。”
    “苏联人想搞咱们支持,但也仅限于精神上支持。至于实际上,还是他们自己来吧。反正人家的科学家,比咱们多多了。各方面的科技水平,也要比咱们高的多。咱们对他们隐瞒,最多也就是拖延他们一段时间。”
    “再说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工情报收集能力,从美国人手中搞到一些东西还是有可能的。没有咱们的支持,他们也不会太过于吃力。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麻烦还是越少越好,尤其是和苏联人打交道的方面,我们现在还承担不起和他们翻脸的代价。”
    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杨震心中也有些不能确定自己的断言就是准确的。自从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改变的事情已经太多了。谁知道时不时会抽风的日本人,会不会拼命的加快研发速度?要知道日本人真的加快研制速度,那么他们在战争结束前研制出核武器并不是一点可行性都没有。
    第1203章 新东北大学
    日本本土虽然没有铀矿,但是在朝鲜北部却有着世界级的铀矿。而在南满的本溪连山关地区就有东北境内最大的铀矿,阜新境内也有一定开采价值的铀矿。日本国内有着完整的地质勘探体系,也有大量优秀的物理学家,与顶级的化工、冶金方面的专家。只要他们舍得投资,下血本寻找不一定就肯定找不到。
    按照自己所熟知的那段历史,日本之所以最后未能研制出核武器,固然是与高层直到战争已经到了无法挽回,资源已经消耗余烬的地步,才真正的开始重视之外。在寻找铀矿方面,找错了方向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将所有寻找的资源,放在了东南亚与本土上,注定他们的希望会落空。
    向德国求助,运输铀矿的潜艇在马六甲海峡又被美军击沉。到了想研发的时候,不仅所有的科研仪器被美军炸了一个精光,而且本土已经匮乏到了极点的资源,根本无力支撑。尤其所需要消耗的电力,根本就无法满足铀浓缩的巨大消耗。
    如果日本人能够提前找到这几座铀矿,以日本的科技和基础工业能力来说,在其顶峰期间研制出核武器还是没有问题的。日本人已经建成了一座二百三十吨的回旋加速器,完全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铀浓缩活动。
    自己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太多的东西,在日本人会不会提前研发出核武器这一点上,杨震也不敢保证。尤其是日本人会不会寻找到这几座铀矿,谁也不能保证。要知道朝鲜半岛可是已经在日本人控制之下五十余年,日本人对这座半岛可谓是了如指掌。想要找到并进行开采,并非是绝对的难题。
    他说的这些,只是为了安慰身边的这位老战友而已。但从内心里,杨震也在祈求上苍,不要再加剧中华民族的苦难了。尽管心中现在也不能确定,但是杨震知道拖延日本人研制进度的方法还是有的。只不过现在这些手段自己还是没有能力去实施,但是现在没有能力去实施,不代表在不远的将来也没有能力去实现。
    杨震此刻心中想着什么,李延平自然是不清楚的。但是在不能揠苗助长这一点上,李延平的想法倒是和杨震是一致的。他虽然不是搞科学研究的,在苏联留学的时候,学的也是马列主义。搞物理研究,他是连毛都没有碰过一下。但是有一点他还是知道的,科学这玩意必须得严谨的对待。如果你拿他不当回事,他总有一天会和你找后账的。
    所以李延平对于杨震不能揠苗助长的态度,还是很赞同的。只是他有些担心,杨震会因为进展的程度,受到相当大的压力。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很多内部的因素。甚至就连中央,也会给他一些压力。
    而且李延平更担心的是这些专家和教授难以管理,这些人都讲究什么学术自由。一贯反对政治和党派进入大学,就连在大学内设置党委都反对。正像杨震说的那样,说轻了不顶用,说重了又会伤到人。
    这些人自尊心都是很强的,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深不得、浅不得的。李延平觉得,无论是从项目本身来说,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说,都派一个专人进行协调与管理为好。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没有一个得力的人管理与协调是不行的。
    想了想,李延平转头对杨震道:“老杨,这些人还有目前我们其他的几个计划陆续的开展,我认为都需要有专人管理。我们不能对所有陆续开展的计划,就这么散养着吧。而且进行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员,也需要有一个人来组织协调。”
    “现在这场战争只要还在进行,你我和老郭三个人就肯定没有这个精力。老高那边的事情也是堆积如山,一天忙的脚打后脑勺,也不能整天就陪着这些教授。熊大缜一是没有太多的精力,而且这些人很多都担任过他的老师,让他兼管并不太合适。”
    “还有这些人是由军区管理,还是由东北局管理,现在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军工部已经移交给东北局,军区则成立了单独的装备部。按照他们研制的东西来看,应该归属军工部。但是从保密程度来看,划归军区管理还是更合适一些。”
    “但是交给装备部管理,也不太合适。而且划归军区管理,就算交给军区理工大学也算在内。这些人穿不穿军装,授不授予军衔?都是一个需要我们慎重考虑的问题。老杨,你看看怎么管理比较合适?自此次战役打响,我们难得有机会坐在一起,今天就合计一下,是成立一个特殊的部门管理这些项目,还是分别指定某一个人各自负责这些项目。”
    对于李延平的疑虑,杨震抬起头看着此时窗外已经开始下起的沥沥小雨,沉思了一会道:“这件事情你与总指挥和李主任商议一下没有?他们的意见怎么样?还有你的想法,也一并都说说。你是政委管干部的,这些人如果留在军区,你这个政委的意见和想法很重要。”
    李延平没有立即回答杨震,而是沉思一下后道:“老杨,这些人除了在沦陷区动员的之外,从大后方来的人中肯定能留下的在一百多人左右。剩余的,我们还在尽力的争取。另外跟随他们一起来的学生,在一千人左右。”
    “而从沦陷区的各个教会大学,转来的教师和应往届毕业的学生,也有上千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一下子全部由军区接收不合适。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去安置他们。而且从沦陷区来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很复杂,全部接收到军区还是不太合适。”
    “现在仅仅查出来的背景复杂的人,就是近百名。这些人有的家里有汉奸的背景,而且有几个家里面的人,在伪政权内的职务还不低。有一个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是汪伪政权某一部的政务次长的儿子,还有一个是上海伪警察局一个副局长的女儿。”
    “即便是从大后方来的学生之中,背景也一样很复杂。来的学生之中,家中有人在重庆方面做高官的就有不少。这些人如果全部由军区接收,背景太过于复杂,很容易被某些方面渗透进来。但如果我们不接收,又会对我们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我看这样,东北局为了保证无法进入军区理工大学学习,而又有继续求学渴望的学生升学,同时也考虑到目前根据地尚无文学类的大学教育,所以东北局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在佳木斯筹建一座综合型的大学。”
    “总指挥与我谈过了,他说军区理工大学招收的学生以及选拔到苏联留学人员,与整个根据地目前适龄的学子相比的毕竟还是少数人。而随着根据地的日益扩大,适龄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
    “单单一个军区理工大学和军区医学院,即无法全部接收多出来的学子,同时所有的优秀学子都参军,也给同样急需人才的地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总不能将多出来的人,都送去学习师范吧。他认为我们整个根据地,不能只有两所正规的大学,还应该有更多培养新型人才的机构。”
    “他希望更多的有志升学的年轻人,能够受到大学的教育。而且组建一所新的综合大学,对我们今后的人才储备,也更加完善一些。所以东北局才决定,在根据地内成立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这座新成立的大学,东北局准备起名叫做东北大学。他们准备设立文学院、理学院,以及师范进修学院三个学院。但是现在因为受整体环境的限制,他们的教师也是奇缺。所以总指挥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批教授和青年学生之中,协调给东北局一部分。”
    “这些教授和学生,我看那边也可以分流过去一部分。尤其是在政治上不是那么太可靠的,背景过于复杂一些不适合在部队工作的,都可以协调过去。另外这次来的教授和毕业的学生之中,不少都是文科、法律类别的,军区理工大学接受不太适合。”
    “工科的教师,除了我们保留一部分之外,其余的也都移交给东北局。因为这些人个人感觉更适合到军工厂工作,担任一些总工程师一类的职务。之所以还留下来一批,是因为目前武器的设计,主要还是由军区的装备部承担。再加上部队现役武器装备的保养与维修问题,所以考虑从这些人中挑选一批人留在部队。”
    “但是研制你说的那个东西的这些人,我看还是保留在军区内部为好。一是有利于保密,二也是便于协调。这个项目,还有对雷达的逆向测绘与仿制的工作,因为保密性极强,所以放在东北局不合适。”
    “原本这个秘密计划,我是准备报请中央请求军区项主任与军区杨副司令主抓。但是这个人选,我还得和你商议一下。一是这个计划是你提出来,你比较了解。二是按照分工来说,你是东北局主抓军事的书记,这个人选还是你酌定比较好一些。”
    “对了,鉴于目前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在你去热河期间中央已经来了电报。命令撤销东北工作委员会,成立新东北人民政府。而且家兄这次也准备调回延安工作,中央已经准备另外调人担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还有冯仲云同志,也准备调往中央工作。他的工作,中央准备另外调人接替。”
    听到李延平谈起东北的人事变化,杨震微微一愣却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琢磨了好大一会后才对李延平道:“一会我起草一份电报给中央,请求中央在此次战役结束之前,先不要调走李主任。此次战役是我军出山以后发起的最大规模战役,后勤补给尤为重要。”
    “在大军补给以及后备兵员动员的方面,李主任已经是熟能生巧了。这个时候换人,不太恰当。中央有意调整东北人事结构,这一点我不反对,也表示支持。但是在此次战役结束之前,还是暂不调整为益。”
    第1204章 不能搞血统论那一套
    看着听完自己这番话后,欲言又止的李延平,杨震笑了笑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中央做调整,是迟早的事情。现在的东北局以及东北军区,除了少数外调人员之外,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抗联出身的人。这样时间长了,极易形成山头主义。”
    “当初为了保证东北形势的稳定与发展,中央选择了暂时维持现状。但是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太长时间的。只要东北大局稳定住了,肯定是要在人事上进行一定调整的。我只希望中央派来的人,是一个办实事的人,可千万别给我派来一个肃反专家来,那可就是要我老命了。”
    “而且你作为东北军区代政委兼东北野战军政委,李主任与你又是嫡亲的兄弟。都在东北工作,这有些不适合。调走你们中间的一个人,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我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不过如果在李主任和你之前选择一个人调走,我宁愿调走的是李主任,而不是你这个政委。老伙计,不是我这个人自私,是我实在离不开你,部队也一样是实在离不开你这个政委。除了你,我不觉的会有别的合适的人来接替你。”
    “这样,你替我给李主任带一个话。就说军区会全力支持他们的这个决定,而且我希望在他走之前,能将新的东北大学组建完成。不过我感觉这个新东北大学,在规模上还应该更大一些。”
    “组建师范进修学院,提高目前根据地内各级教师的水平,这一点我没有意见。但是在其他的方面,除了师范进修学院之外,只组建文、理两个学院,我认为有些将专业的设置过窄了,格局也显得有些小了。”
    “我希望在这座新的,由我们自己组建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学里面不仅要有文理两个学院,还要有外国语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尽可能多的专业。能为我们在更多的方面,培养一些急需的人才。我们现在可不仅仅需要的数理化人才,其他方面的人才都是多多益善。”
    “我们早晚要走出去的,要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我们眼下在地理上的确是有些封闭,但是我们的思想不能故步自封。外语人才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急需的,而目前根据地内除了俄语与日语、朝鲜语三个语种之外,其他的语言类人才奇缺。”
    “翻译一项英文的说明书,还得到处找翻译。甚至连你我的秘书,都被拉过去应急这不行。我们不仅仅需要俄语和日语的翻译人员,还需要大量的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乃至阿拉伯文的人才。”
    “其实根据地内,并不缺乏外语教学人才。在哈尔滨有那么多的白俄和犹太人,都精通多门外语,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要知道在苏联十月革命之后跑出来的这些白俄,可都是贵族出身,都受过多种高等教育。很多人甚至都会运用多种外语,这些人不用就是浪费了。”
    “眼下在哈尔滨的这些人,侯爵当跑堂的,伯爵当小偷,小姐当舞女。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份正常的职业,并正常支付薪金,我想很多人很会愿意为我们效力的。因为没有人想长年累月的过那种生活。”
    “而一方面我们急需类似的人才,另外一方面军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又因为一些保密上的原因不能使用这些人。固然有让这些人接触到一些资料,不利于保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担任教师的工作,为我们培养出一些外语人才。”
    “所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人放在军区固然不行,但是放在地方的普通大学上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因为苏联十月革命让他们失去了原本优厚的生活,所有脑袋里面反共的思想可是根深地步。”
    “让他们来给我们当教师,这个关口一定要把握好。别让他们反倒是在咱们的地盘上,培养出一批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专门反对我们的人来。那样可就是八十岁老娘倒绷小屁孩,真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还有财经人员、懂得现代外贸规则的人员,精通法律的人员,都是我们目前急需的。根据地越来越大,各类人员的缺口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合格的财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我们不能总是依靠那些只会打算盘的商铺前账房吧。”
    “同时我们不能总搞人治。随着后方越来越稳定,正规的法律制度,我们也该着手准备;了。我们要建立现代的社会管理以及各种制度,就必须要有大批合格的人员。法官、财务,以及企业管理人员。”
    “同时我们目前缺乏大量合格医生的情况,还没有完全的缓解。根据地内的广大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缺医少药的情况,还相当的严重。而且随着部队的规模扩大,对合格的医护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都是急需我们这些人去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些是单独的像苏联那样成立专科院校,还是都合并在这所大学之内,还需要总指挥与李主任自行决定。但我希望我们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理工类和国文、哲学一类的东西。现在的根据地扩大了,各个方面合格的人才都奇缺。”
    “根据地目前的财政状况,虽然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但是也逐渐在走上正轨。与苏联和美国的贸易,也正在展开。怎么样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精通各种业务的人才,我们也该提上日程了。”
    “这一点总指挥和李主任考虑的要比我们深远。随着根据地的面积日益扩大,以及军区强制性义务教育制的推广,需要升学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单靠军区理工大学、医学院,以及选拔留苏学生,根本就无法全部安置。”
    “而且我们一方面各种合格的人才奇缺,一方面仅有的两所大学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就读,而且因为他们的特殊性质,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这种情况也很不正常。成立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或是多所专科学校,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不过在教师的结构上,不能都指望这批一样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要在根据地内部,还是要多挖掘一些潜力的。比如外语、财会,甚至基础化学和物理,还有数学和哲学等一些保密性不太强的专业,完全可以从根据地内的白俄和犹太人中间寻找一批人吗。”
    “至于来根据地的这批人员的安排,就按照你说的办。所有来根据地的只要与理工类无关的教授和应往届毕业生,都交给东北局安置。另外从工科和理科的人员中挑选一部分留下之外,其余的也全部转交给东北局。至于怎么安置,我们可提供一些意见,但是主要还是看东北局那边。”
    “但是在安置的时候,对于那些背景复杂的学生和讲师,不要进行任何的歧视。人家能放着富裕的生活,来我们这个苦寒之地吃苦,就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家庭还是不满的,还是敢于反抗的,内心还是想着救国。大后方来的那些有国民政府背景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相信他们的爱国心。”
    “我说的谨慎一些,是要防止日伪方面利用这个机会向我们内部渗透。还有重庆方面形形色色的特务组织。什么中统、军统,什么宪兵司令部,还有其他的什么各个战区的情报机关,我们都更要防备。”
    “尤其是主要针对教育界的中统局,渗透能力还是很强的。家中有什么重庆方面的高官不怕,有当汉奸的父亲也不怕,只要不是特务我们就欢迎。即便是一经查实了,也不要等同论处。”
    “考虑到目前国内政治环境和情况,我建议还是区别对待为好。对于日伪特务严惩,这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对于重庆方面派来的,我建议还是押解出境。如果有身份特殊的人,我看完全可以交给中央,换回一些我们被捕的人员。”
    “老李,我说这些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我是想不要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对某些类似出身的人有歧视。中国的现状决定了,占国民百分之九十的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群众,是没有办法供养一个大学生的。”
    “不说别的,在七七事变之前,除了师范类是免费的之外,各种大学的教育都不是一个普通人家能够负担的起的。不说别的,国立大学中学费最低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年是二十块银元的学费,就不是大部分的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
    “而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每年上百元的学费,更加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的。最贵的上海同济大学,甚至达到每年二百一十元。别说普通的老百姓,就是一般的中产阶级都负担不起。北平三十年代的一个普通警察,月薪是大洋六元,如果不贪不占的话,根本就无力负担一个大学生。”
    “再加上报名费、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其他费用,一个普通农户就算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勉强的维持一个学生,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之下。如果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或是赶上什么经济危机,或是粮食丰产粮价下跌,想要供养一个大学生,更加是一个吃力的事情。”
    “眼下国内能念的起大学的人,至少也要是一个中产家庭。所以学生们的背景复杂,也就不难想象了。尤其是我们重点招揽的理工科的毕业生,不能说没有,但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还是占了大多数。”
    “除了像免收一切费用的师范学校之外,大学生的背景复杂一些,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不能一概以血统论,不能搞老子混蛋儿混蛋的那一套。还是一句话,人心一旦伤了,再想弥补就难了。国民政府还知道有教无类,我们总不能还不如他们吧。”
    第1205章 使用的极限
    杨震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语气坚决的道:“况且一个人的出身,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他们的父母去做万人唾骂的汉奸,他们心中也不见得就是绝对心甘情愿的。他们能在这个时候,抛弃家庭来到我们这里,也足以说明他们敢于与其家庭决裂。”
    “与其他人相比,实际上这些人是我们最可以放心的。因为没有一间谍机构会这么的愚蠢,派一个背景这么明显的人来进行渗透。不过对于这些人,还有大后方来的那些毕业生进行一定的审查还是必要的。”
    “对于所有的学生,我只有一句话,严格审查,既要不冤枉一个好人,但是也不要留下一丝的隐患。既不能伤害到人家的感情,也不能放过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不过那些专家和教授,就不要进行审查了,由我个人进行担保。”
    “还有这个项目所有的参加人员,都不能移交给东北局。将这些人统统的都留在军区,还有那五个航空专业的教授,以及所有来根据地的航空专业的毕业生,也要全部留在军区,或是去理工大学担任讲师,或是留在装备部。”
    “至于这个秘密的项目,项主任和杨副司令主抓都不合适,中央也不会批准的,还是由我亲自主抓为好。所有留在军区的教授与应往届毕业的学生,不管他们同意与否,都要穿军装,佩戴文职干部标志。”
    “不过对于一些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可以考虑授予专业技术军衔,这样也方便他们工作。但是最高不要超过上校,否则以后就难办了,尽量以中校一级为主。军衔可以授低一些,但是待遇要高一些。”
    “这些专家以及他们挑选出来的助手的编制还是挂靠在装备部,但是归你我直管。他们的档案要特殊的存放,没有你我以及高主任和郭参谋长四个人中两个以上人的同意,任何人不许调阅他们的档案。”
    “对于他们的行踪,要进行最严格的保密。另外你和总指挥说一下,无论是分到军区的,还是调拨给东北局的,目前的待遇都尽可能的不要变,在生活上要尽可能的多照顾一下。对于眼下的根据地来说,尊重他们就等于尊重知识。”
    “在供应上要保证细粮的供应,要保证南方出身的人吃上大米。薪金一定要按照我们承诺的足额发放,不要出现拖欠的情况。在其他待遇上,包括副食品的配给上,也要优先的考虑。没有办法,谁让咱们人穷志短呢。”
    “至于其他留在军区的人,也全部安排到装备部和理工大学。一定要做到人尽其用,不能浪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交待一下各级政工人员,要尊重这些教授的生活习惯,以及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生活需要。”
    “一定要交待清楚,不要对人家的工作和教学指手画脚,更不要动不动就给人家戴什么帽子。凡是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事情,一律上报到军区常委会,绝对不许擅自处理。这人心一旦伤了,再想恢复就很难了。”
    “这些人都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在一些小节上,还有说话的方式恐怕会很不注意,其中更有心直口快的人,所以你要挑选一批德才兼备的政工人员配合他们工作,绝对不要使用那种动不动有点小问题就上纲上线的人。更不能派去一些肃反专家一类的人。”


同类推荐: 百无一用的小师妹[NPH]成了偏执世子的白月光[综影视]男神总想艹哭她(H)穿越各种H游戏(TS性转)快穿:恶性迷恋【np万人迷】深情男主也出轨了【快穿】大师姐她重生了(NP)在荒野求生直播跟动物聊天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