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苏联红军1933年的编制条令,机械化步兵第一军下携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中坦克师的番号分别是第一坦克师和第二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则称之为第一摩托化步兵师。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研究,坦克师由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团构成。其中每个坦克团有坦克93辆,编为三个营,一个营装备t-26,另外两个营装备bt-2快速坦克。
原本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这三个营应该有一个装备t-28中型坦克。可谁让t-28表现太差,直接就被砍掉了,这才用bt-2顶补。
至于摩托化步兵团,其实跟普通的步兵师没啥大的区别,此时的摩托化步兵还不是后来红军所称的那种乘坐步兵战车参加战斗的“摩托化步兵”,而是摆脱了骡马使用汽车行军,战斗时依然靠双腿前进的步兵。
也就是说,此时的红军摩托化步兵跟普通步兵比起来,也就是装备的汽车比较多,不是那么依赖铁路线移动的部队。机械化步兵第一军除开这两个坦克师,另外那个摩托化步兵师就装备有两个这种摩托化步兵团和一个坦克团。
此时,坦克一师和坦克二师沿着海拉斯滕河左右两岸向前突击,摩托化步兵一师则落在稍后的位置充当预备队,在第二坦克师另一侧也就是努伦敖包山附近,朱可夫的骑兵第四师呈现出一字长蛇阵,继续往西则是展开中的第一骑兵师和第二骑兵师。
而此时关东军也反应了过来,开始将23师团的主力向战场调动,同时调动的还有日军第一坦克团和步兵第七师团。不过因为白阿铁路并没有竣工,不管是第一坦克团还是第七师团想要赶到战场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最关键的是,关东军司令部和大本营对红军的突然袭击判断并不完全一致,关东军认为这是苏联的全面入侵,而大本营则认为这顶多是一次规模有限的入侵。判断的不一致导致了日军增援哈拉哈河战场的决心出现了分歧,关东军的意思是除了将第一坦克团和第七师团师团 派过去,还有必要将驻扎在海拉尔的第14旅团也投入战场。而大本营的意思是应该等一等看一看,战场上已经有两个师团外加一个坦克团和相当数量伪满洲骑兵,再投入一个满编旅团,太小题大做了。
说白了,大本营依然没有将事情高大的意思,甚至很担心关东军借此扩大冲突,让局部战争变成全面战争,这也是他们很慎重投入第14旅团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在战斗打响的第二天,红军和日军的力量对比还是非常悬殊的,几乎就是关东军第23师团加上一些伪满洲国骑兵部队直接硬抗红军的六个师!如果再把红军背后负责支援和充当预备队的蒙古国军队和远东红旗方面军的另外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算进去,那真心是愈发地不成比例。
而这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布柳赫尔手头上还有将近五个师的兵力,为什么不投入战场扩大战果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是不管是苏联方面还是日本大本营,对这场战争的规模是有限定的,这就是一场局部战争,决不能发展成全面战争。双方最高领导层都还算是克制。如果布柳赫尔一口气将所有的部队都丢进去,那规模太大了,容易搞出大事来,甚至连现在这个规模就已经让政 治局有些担心了。
除了来自上层的压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一片战场已经饱和了,根本不能再投入更多的部队。实际上现在一口气投入六个师就很拥挤了。以布柳赫尔的意思,这么屁大点地方根本不需要投入如此多的部队,甚至机械化步兵第一军在战场左翼都没有完全展开,挤在海拉腾河两岸的他们突击速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说实话,从看到战斗计划的那一刻开始,罗科索夫斯基就不太满意,因为他的部队的突击地段实际上并不适合装甲部队使用,哈拉哈河的支流海拉腾河将他的部队分成了两块,而且这一片区域地形比较崎岖还有一片远方沙漠横在前面。罗科索夫斯基认为他的部队应该放在右翼,也就是现在被第一骑兵军占据的位置,那一片地形相对平缓,适合坦克群展开。
那么布柳赫尔为什么要保留当前的配置呢?原因很简单,首先,日军的23师团主力在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突击的方向,用最强的部队打敌人最强的部队来个王牌对王牌很合理。其次,布柳赫尔对骑兵的使用更加熟悉一些,也更擅长使用骑兵。将第一骑兵军放在右翼,从相对薄弱的一侧进行突击,可以打出一记漂亮的右勾拳。如果铁木辛哥动作够快的话,完全可以包抄日军23师团的侧翼,一举将其合围。
说白了,布柳赫尔就是拿机械化步兵第一军当锤子使用,让其强力敲击23师团这块铁板,吸引其注意力,为骑兵穿插包抄创造条件。
应该说除了对机械化部队有点信心不足之外,布柳赫尔的布置没有大问题,是立足于他本人的军事经验做出的最优配置。不过是不是战场上真正的最优配置,那还有待商榷,至少从后面的战斗进程来看,这个配置是需要调整的。
继续回到战斗本身,朱可夫的部队从战斗的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突击欲望,在第一天狂飙了20多公里之后,第二天他的速度依然很快,继续快速向敌人纵深发展,一度将伪满洲国伪军打得屁滚尿流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反正按照他这种突进的趋势,在战斗打响的第五天就可以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切断23师团逃跑的路线了。不过这几天,骑1师和骑2师表现就没有那么理想了,随着日军第七师团赶赴战场,他们迎头撞上了骑1师和骑2师,短促的激战之后,虽然骑1师和骑2师击退了第七师团,但是前进的势头也被打断了。尤其是第七师团开始修筑工事固守阵地的时候,骑1师和骑2师显得办法不多。
为什么办法不多呢?原因很简单,配属这两个骑兵师的炮兵被丢在了后面,没有重炮支援的骑兵想要独立撕开防线,这并不容易。尤其是鬼子表现得十万难缠和顽强的情况下,这就更不容易了。
也就是说战斗打响的第五天,红军开战时那种一往无前狂飙突进的势头已经被终结,骑兵部队并没能完成布柳赫尔交代给他们的任务,没能完成穿插包围动作。三个骑兵师除了朱可夫的部队抵达了预定地点,其他两个师都陷入了苦战。而且很危险的是,骑4师跟骑1师和骑2师之间的空档很大,朱可夫的部队有孤悬在外的态势。
这就很危险了,一旦日军继续调集援兵,首先遭到攻击的必然是骑4师,而骑4师此时因为强行军和战斗消耗,物资紧张体力损耗也相当大,尤其是他们的炮兵还远远地落在后面,一旦遭到围攻,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作为一个老将,布柳赫尔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危险,但是察觉到了危险并不代表能解决问题,骑1师和骑2师能不能尽快的击退第七师团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能,问题自然就得不到解决。
当时布柳赫尔一度想给铁木辛哥下命令,让他将骑4师撤回来,可这么一来,整个作战计划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万一骑4师前脚撤退,底23师团后脚就撒腿跑路了怎么办?
撤吧,全部计划落空,不撤吧,骑4师的处境又很危险,一时间布柳赫尔有些举棋不定,思考再三之后,他决定先听一听下面指挥员的意见。
“谢苗.康斯坦丁洛维奇同志,你的部队什么时候才能抵达预定位置?现在只有骑4师完成了任务,情况不是很理想啊!”
其实布柳赫尔真正想问的是,能不能将骑4师撤回来,但是他却不能直接问,因为这显得他对铁木辛哥没信心,太伤铁木辛哥的面子,所以他换了一种委婉的问法。
那么铁木辛哥知道布柳赫尔真正想问的是什么吗?心知肚明。作为优秀的骑兵将领,他自然能看出战场上存在的问题。这个态势确实不算有利,让骑4师光杆一个人悬在外面确实很危险。
不过虽然觉得危险,但是铁木辛哥认为暂时并不要做什么调整,尤其是不需要将骑4师回撤。因为战场上的情况还没有到那一步,空中侦察显示,日军在战场上的部队只有两个师团和一些仆从军,这点儿力量跟已经战斗展开了的红军部队来说简直不值得一提。
在铁木辛哥看来,骑1师和骑2师只不过遇上了一点儿小麻烦,等炮兵部队一到,分分钟他就能解决这个小麻烦。这时候为什么要让骑4师撤回来?那不是白忙活了吗?
所以他的答复是:“部队只是暂时遇上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也是不难克服的……”
布柳赫尔一听就明白了,铁木辛哥这是反对,摸了摸下巴,他又问道:“空中侦察的结果出来了吗?”
他的参谋们立刻回答道:“根据空中侦察显示,除在阿尔山地区显示有较多的敌军活动之外,敌人最近的部队还在海拉尔……”
布柳赫尔微微点点头,有了这份报告,他就安心不少,如果敌人的大股援军还在海拉尔,那暂时确实不用调整。
说起来,跟陆军的“高开低走”相比,空军的表现是一如既往的出色,不光夺取了制空权,还将敌人在阿尔山和满洲里、海拉尔的机场压制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他们对敌人铁路线的袭击,极大迟滞了敌援军的运动。
布柳赫尔对空军的表现是万分满意,但是对阿尔克斯尼斯来说,这种表现还不够好,尤其是强击机部队和轰炸机部队的表现,真心让他有些失望。尤其是tb-3,该机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五天的轰炸行动中,有三分之一的tb-3因为机械故障趴窝,还有三分之一的tb-3是“带病上岗”,am-34发动机实在让人失望,相当多的时候,tb-3都只能带两枚250公斤航弹出击,再多了发动机负荷就太大,容易故障。
500百公斤的载弹量能干啥?尤其是高空水平轰炸命中率本来就惨不忍睹,这么说吧,tb-3的作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威慑,对于瘫痪敌人的军事设施基本无能为力。
甚至这种心理上的威慑都不是很强,慢吞吞的tb-3生存性能实在不咋地,碰上了敌机的攻击几乎连逃跑都做不到。日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不止一次的驾驶着老旧的九一式战斗机给tb-3开瓢。
这么说吧,在所有的对地攻击行动中,真正管用的是老旧的列宁-2号俯冲轰炸机,90%的目标都是由他们摧毁的。空军的中基军官们是不止一次的强烈呼吁要求立刻给他们一款先进的攻击机,而空军中那些原本就反对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近距支援派也找到了攻讦的借口,不断地质疑阿尔克斯尼斯的路线。
这让阿尔克斯尼斯以及空军的高层对于波音299,也就是刚刚获得yb-17代号的远程轰炸机是更加渴望了,如果不是试飞还没有结束,他们都有心立刻下个几百架的订单了。同时对图波列夫正在高的双发轰炸机也是一再的催促,甚至恨不得直接拿原型机就上战场。
不过此时图波列夫的快速轰炸机进展不算顺利,虽然其原型机ant-40一号在1934年10月1日的试飞中首航就飞出了360公里每小时的好成绩。但遗憾的是,在当年10月31日的试飞中因为发动机故障,在迫降中一号机损毁严重,之后花了整整三个月才修复。
而在不走运的一号机返厂修复期间,装两台12ybrs发动机的二号原型机完工(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阻挠,最开始该项目不得不采用m-25风冷发动机)。并随后在12月30日进行了首飞,虽然12ybrs发动机比一号机的m-25发动机重了将近三分之一,而且为了改善起降性能和增大航程,二号机翼展比一号机长了1.25米,但由于v型液冷发动机比风冷发动机的风阻小得多,而且发动机整流罩设计得非常成功,结果这架二号机居然飞出了416千米每小时的超级好成绩,一举打破了同级别的非正式世界记录。
不过高兴是短暂的,因为对于空军的后勤人员来说,他们并不喜欢装液冷发动机的二号机,原因是比风冷的m-25发动机难伺候。而且不光是难伺候的问题,更关键是该机可伸缩的滑油散热器设计尽管很巧妙,但是散热效率实在差强人意,结果ant-40is由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故障导致引擎过热频频发生,特别是在爬升时尤甚!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将那个蛋疼的伸缩式滑油散热器改成固定式,重新设计发动机整流罩并扩大散热器进气口即可。当然,这么改,肯定要损失一定的速度。
那时候,空军和设计院认可了这个改动,但是主管航空工业的奥尔忠尼启则却不买这个账,一向很讨厌图波列夫的他,直接就开喷了,指责图波列夫的设计小组“故意”降低原设计性能。
为此不得不又大打嘴仗,哪怕是李晓峰出面做斯 大林和奥尔忠尼启则的工作也于事无补,最后官司直接打到了即将退休的列宁那里,还是导师大人一句话给解决了问题:“同志们,在航空设计中没有琐事,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使我们失去珍贵的飞机和宝贵的飞行员,所以我个人尊重设计师同志的意见。”
好吧,列宁用一句话解决了争端,可是这不意味着ant-40项目就一帆风顺了,刚刚修改了散热器和整流罩没多久,二号原型机就再次败走麦城。在一次降落中损毁了起落架和部分后机身,导致试飞工作又一次被中断,直到1935年大会闭幕这项献礼工程才恢复试飞。也就是在那一天,ant-40is被正式命名为快速轰炸机,也就是后来的斯勃2轰炸机(sb-2)。
不过很明显,在1935年4月份才重新恢复试飞的sb-2肯定是赶不上这场战争了,同样赶不上这场战争的还有后来被称为伊-20项目的波利卡波夫战斗机,以及1936年定型投产的pe-1俯冲轰炸机和ro-1鱼雷轰炸机。
对于刚刚赶赴战场的海军航空兵而言,他们只能用老旧的伊-5k去同日军的九一式战斗机和九二式战斗机一决高下了。可是,按照远东红旗方面军空军总指挥阿列克谢.瓦西里耶维奇.尼基京的命令,海军航空兵的伊-5k不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战斗,主要用于侦察和对地攻击。不过对于这条保护海航飞行员的命令,为这次战役组建的海军航空兵特别军军长苏霍伊是很不服气以及是一肚子的意见……
48 问题不少
同类推荐:
百无一用的小师妹[NPH]、
成了偏执世子的白月光、
[综影视]男神总想艹哭她(H)、
穿越各种H游戏(TS性转)、
快穿:恶性迷恋【np万人迷】、
深情男主也出轨了【快穿】、
大师姐她重生了(NP)、
在荒野求生直播跟动物聊天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