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文学
首页门阀之上 门阀之上 第108节

门阀之上 第108节

    坚硬的颅骨撞在合抱粗的殿住上, 在一声闷响之后,只有血肉模糊,但死前的话语却已足够惊心动魄。
    陆昭本想解释, 元澈却先开口道:“人死无从查证,无论你怎么解释, 信与不信都是由我。”他看着陆昭, 温柔的眸光被深邃的眼眶承托着,涌向同为黑暗的彼岸,“既然是由我自己, 我是不会相信他的话的。”
    最后一句话蓦地兜上心头,陆昭好久才回过神来, 吩咐侍卫先将人拖下去查验,随后让人取了地上的残茶。由于太医令所属于太常, 陆昭并不信任高宇初,因此只让找一个当地的医官回来看伤, 并查验茶水中是否有毒,而并没有用甘泉宫值守的太医令。
    待一切安排妥当, 陆昭看了看仍守在自己身边的元澈, 用肘推了推他:“快去先换身衣服。”
    箱笼里的备用衣物被翻找出来,日光透过香云纱,粼粼照着屏风。元澈的身影如同在湖中泅水的虎, 春光好似清波流过肌肤,而春服单薄便如荇草一般划过脊背的伏线。陆昭屏息凝神,望着蛊惑的一幕, 意图抵挡这一场祸患——那臣服之邀, 那爱欲之诱。
    陆昭的手伤的不深,也做了简单的包扎。元澈换衣颇快, 出来后仍在陆昭身边坐着,见她眼周溅了几点血,便取了帕子来替她擦。轻轻一拭,那道腥红便畅逸化开,越过青黛远山,渡却寒光秋水,几番浅描疏晕扫至眼尾,徒生出一种孤艳之感。那一刻,他已不由自主地倾上前去,苍水玉佩撞上金钩宝带,半昧半明的光影中,是金玉清越的相击之声,亦是皓齿乍分时细玉轻漱的喘息声。
    长安城正门大开,元澈与陆昭一前一后,同乘一驾立车。命妇朝舆有安车当步的权力,而王公侯爵多站立于车内,因此以立车相称。陆昭发现立车虽然劳累,但视野极佳。晨风掠过风铎,吹荡车额前的金缕细细,就连朝服的衣袖也变得柔硕而饱满。站立替代了跪坐,自信替代了谦卑,一切气势上的“本应如此”,配合着堆金砌玉的华丽,成功惊动着世人的瞩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瞩目于此。
    长安城内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界,人们飞速地奔走着,空气中是粟米的味道。长安动乱两年之久,粮仓早已空空,连同这更三辅地区的百姓都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随后由中枢调动,从各地运来的粮草纷纷于今日一早到达。古老的城市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动用着一切力量,将所有的粮草吞纳进去。
    这些人有些从坊间跑出来,有些从临时搭建的窝棚中钻出来,来到街道后所有人都是在拼命地狂奔。板车歪歪扭扭地沿着车辙冲撞,麻袋在身后飞舞,还有挑着扁担的人,娃娃挂在身后,几名小童手中也提着布袋,都在冲向最近一处发粮的仓库。
    这些人近乎无视着贵人们的法驾,只专注于在粮仓和住所间来回奔走。一名老妪被人群绊倒,跌坐在地,闷声叫了一声,却见提篓歪斜,里面的粟米如金沙一般流了出来。她忙不迭地将提篓扶正,而后弯腰驱赶周围的人不要踩踏她的粟米。在一片慌乱之中,她将粟米重新捡拾起来,捧在手中,吹着里面夹杂的沙粒。或是觉得此法太慢,或是担心第二趟领粮已来不及,老妪不乏心中焦躁,一把一把将掺杂着泥沙的的粮食塞进了嘴里,随后挑起篓跑了起来。
    她一边跑一边大口地嚼着,也不顾泥土的苦味,嚼了几口后狠命往下吞咽。然而跑了几步后她胸口忽然一僵,一大口粟米结成了块梗在了食道中。她噎得喘不上气也说不来话,一张脸渐渐涨成红紫色,眼泪也从眼角溢了出来。
    “有人要噎死了,快救人!”几个发现异常的百姓赶忙跑来,用手臂勒住老妪的肋下,迅速用力向上挤压,然而往复多次却并没有异物吐出。只见老妪身体开始不断地战栗起来,口中发出呜呜嗤嗤的声音,两手不断地朝半空乱抓。众人又试了几次,依旧没有成功。渐渐的,老妪的动作停了下来,整个人僵已经在地上,眼睛激凸出来,再也不眨一下。
    围观的人群不乏哀叹可怜人,然而片刻后便人群散尽,继续前往粮仓挑粮。
    不久,一名壮年闻讯赶来,见到眼前的母亲早已身死,也顾不得担中粮食,伏在其身前哀哀哭了起来。一名老人走到他身边,却只叹了一句:“你母亲比我儿福厚,到底也是满腹离世。”然而他未走多远,也默默擦了擦眼角。
    世家园墅内探出来的桃纷李艳,太子法驾上的金块珠砾,罗衫轻裹的侍女,宝鼎羽扇的内宦,也只是在这二人不远处。
    陆昭目视着一切,看着眼前或狂喜、或悲泣的人群。自她入长安后,也不乏动用禁军权力压着中枢协调各地运粮,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世家大族们并不想政府将粮价压下来,以阻挡自己赚钱的机会,最后还是与陈留王氏族人商议,暂用兖州与豫州粮草输送中枢。自然,中枢同样也要让渡一部分权力给予地方。
    门阀执政,中枢效率低下,遇到此类危机,实在难以称之为一个美好的构体,而她偏偏也是这个构体的一部分。尽管她竭尽所能,仍然无法突破门阀执政的瓶颈。而世家跃迁的原罪与卑劣,也同样烙印一般印在了她看似光鲜的皮肉之中。每当她思考时,做出决策时,黑暗的印记都会伏在她耳边,告诫她:“不要忘了我们。”
    元澈回头看了看出神已久的陆昭,似是察觉出了对方眼中那片痛苦的梦魇,他轻轻挽起了她的手,道:“你曾说过当变革来临权力坍塌的时候,天下人会仰望穹顶索要一个盛世的解法。的确,我给不了这个解法,然而你也给不了这个解法。昭昭,我们,让我们来给他们一个解法。”
    “我知道,禁军是你的一块心病。不如这样,这次行台归都,你我都不必带如此多的军队对峙。我们可以先试着迈出这第一步。禁军我不会尽取,仍只保留控扼大司马门与武库的部分,余者仍由你来执掌。如此,你我也算为这些生民减一分负担,给这些百姓多一条生路吧。”
    此时,宫阙钟鸣,陆昭静默而立,仰头看着身边的俦侣,看着他深邃的眼眸逐渐映满晨光,而她明白,他的眼中如此,那么她的眼中也必如此。既然已经无数次印证了彼此的信任……陆昭闭目迎风微笑,当再度睁开双目时,目光中尽是潋滟华彩。
    “好。”
    大殿内,魏帝的目光阴冷。方才他听绣衣御史属的人来报,陆昭曾于凌晨入宫,并未与太子同归。正当他担心太子已被软禁于甘泉宫时,又听说,元洸曾于东门遥拜陆昭。桩桩件件似乎都在指向一个猜想,那就是在太子乳母李氏和卫尉杨宁的莽撞操作下,陆昭早已放弃了太子,垂怜了一个更弱小、更合格的新的继承人。
    魏帝摩挲着怀中的佩剑,开始思考是否要在陆昭尚无剑履上殿的资格时,直接将其手刃。尽管这会引发方镇再一次攻入长安,可是他若要失去用尽心血培养的储君,那么疯狂的复仇所需要的那些代价似乎变得非常微不足道。
    正当众人也对这则消息抱着难以明说的态度时,一名小黄门禀报道:“陛下,殿中尚书已随太子一同入宫了。陛下是否要宣诏?”
    魏帝矜持地点了点头:“速去。”
    轻巧的足音由远及近,寂静的朝堂由这一声声步履拾级和铁甲摩擦的躁动打破,自宫苑门始,一群泛着银光的凛凛甲片拥簇着两名身着黑色朝服的人前行。见元澈与陆昭同道而归,众人心中的疑窦自然尽散,不过殿内僵持的气氛依旧没有缓解。
    待元澈与陆昭二人行过大礼,魏帝便开口道;“宫中宿卫生乱,想必你两人也都知道了。闹事者乃是殿中尚书手下的人,那么依殿中尚书看,此事该如何处理?”
    陆昭道:“回陛下,臣以为卫尉九卿之尊,既弹劾宿卫,自然也要郑重对待。依国法清查,若有罪,自当惩,若无罪,也好还这些人一个清白,以免日后损害仕途。”
    魏帝暗暗叹了一口气,也知道陆昭既然咬住了杨宁和李氏,自然不会轻易松口。不过他料到了这一点,心中也有备案道:“只是此次宫中乱事,杀人者似乎并非殿中尚书府一方,听闻卫尉麾下也有人失手伤及无辜,不如一同论罪?”
    一同论罪本身就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魏帝的本意还是要息事宁人,希望在行台归都前,不要再因此吵闹下去。
    可是陆昭闻言却道:“陛下圣明烛照,臣自然没有异议。只是九卿位高权重,也在议、请之列,想来还需待行台归都,本年清议举行完毕后再做定夺。”
    魏帝此时早已腾纹上脸,原本他提出这个做法就是要迅速稳定朝中局势,可是照这样,若是不一同论罪,那么各个方镇不出半月就要闹到长安来。可是若要因一同论罪拖到行台归都,结果又有什么不同,各家还是会派军队部曲入都自辩。更何况历来清议都是门阀世族自己的场子,杨宁一旦落入其中,便休想找到什么便宜。
    魏帝极尽所能压住怒气,冷笑道:“难为殿中尚书,还盘算着清议呢。”
    陆昭躬身对答道:“陛下授臣以柄,臣行之以权,同为国家,仅此而已。”
    第255章 清议
    清议之俗本源于两汉察举制, 乃是选拔人才,臧否官员的渠道,用以辅助举孝廉和举茂才。到了东汉党锢之祸, 桓帝设黄门北寺狱处置擅自杀宦官集团的李膺,引发世族大量不满。继而, 这些世族发起了一项以品评讨论作为攻击手段的舆论之战。三万余太学生的支持, 门生、故吏、乡党的支持,作为经学道术的传承者,世族甚至还获取了作为对手皇帝本人的尊重。
    如今, 那些任殿前宿卫的世家子们同样被以结党作乱的名头安置在了黄门北寺狱,那么接下来举行清议也就水到渠成。
    到了魏晋时期, 由于九品选官法的出台,清议作为高门把持的臧否舆论则更加重要。参与者由以非任官的太学生主体变为由司徒主导的政治会谈, 甚至连任官者居丧服丧是否失礼等事都会摆在清议中逐一讨论,且受到攻击的人大多仕途黯淡。譬如东晋元帝驾崩后, 国丧期间,尚书梅陶私奏女妓, 结果被钟雅弹劾, 请奏司徒,论以清议。而晋明帝时期,淮南小中正王式因为继母服丧时服制穿错, 都被卞壸拿住罪名,随后“付乡邑清议,废弃终身”。
    议题虽然仍不拘泥于时政和人物, 但是目的仍是维护局面稳定顺带打压对手, 政治目的也是极强。门阀执政下,皇帝本人对此也不乏关注, 通常会让侍中、散骑常侍等近侍官参与议事。这些人虽然未必要作表态,但是会总览清议中众人的意见,这些意味着门阀世家们所达成的共识,继而在之后的施政与布局中作为参考。
    其实,举行清议对于陆昭来说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方案。因为清议虽然是世家大族的主场,但本质上确是世家大族互相攻讦的战场。而且大型清议虽然半年一次,但是对于何时、何地、根据什么样的问题举行清议,却是中枢执政者们都可以劾奏的。陆家本身也是新崛起的门阀,在关中虽然实力不弱,但是底蕴仍有欠缺,再加上南人的身份,置身于清议之中,未必就能占到便宜。
    不过清议已经是陆昭所能想到能将事态稳定下来的最稳妥的方法。元澈本人单方面愿意减少此次归台动用兵马的数量,但是并不意味着世家不会得理不饶人。清议则给了世家们极好的入都问罪的借口,并且不仅不需要大肆出兵,还能在自己的优势战场把自家子弟捞出来,甚至捧上去。如此一来,双方势焰皆有所消。
    原本围绕着三辅地区即将有一场数万大军的会师,甚至为争夺禁军混战,现在直接演变成了最为普通的大捷归都阅兵仪式。在陆昭与吴淼主持的协商下,北海公元丕留三千精兵在灞城,陆归则留一万军守长安,祝雍领三千,彭通、王济、王叡各领两千。最后太子携两万五千人下陇,余者交予邓钧继续收复北凉州张掖以西,与此同时,朝廷也终于定下了太子离都的日期与陆昭录尚书事的最终任命。
    因即将再度离开长安,元澈这几日也在府中整理行装。先前皇帝几番嘱咐,让元澈携陆昭拜见乳母李氏,但如今事已至此,对方已经把刀子明晃晃地亮在了殿中尚书府的头上,那么陆昭自然也无好脸色去讨好一个乳母。不过是准备了一些礼货,趁着与元澈交接公务,过府捎带过去。反倒是乳母李氏晚饭后偏要亲自过来瞧,随后也被周恢挡在了外面,只说太子仍在与殿中尚书商议政事,不便打扰。
    此时元澈殿中也是一团糟。他常年在外,或为征伐,或是流落,府中原也没有几人。如今京畿收复,宫人在战乱中也失散大半,人手更是捉襟见肘。今日他洗沐,烧水挑水的只有两个小内侍,周恢一力在外支应访客,两名侍女一个去替他把夏日衣物的箱笼寻出来,另一个去照看寝殿的炭火。当元澈洗沐好后,竟寻不见一人,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寻了个干燥裹毯将身上擦干,随后换了一身月白色的中单,散着头发沿廊下回到居室。
    然而行至一半,却见东厢窗下一个身影,鸿鹄环颈,纱领透着光附着在上面,如同一层濛濛薄雾一般。元澈想着,她就在这里等他,心里就忽然一暖。
    元澈此时已不想再回别处,便推门进去。见陆昭一身淡青色时服,立在水磨金砖的地上,仰头正望着墙上挂着的一副飞鹤图。她回过头来,开门带来的夜风便兜向她的衣衫,刹那间,鹤影于寒塘飞渡,惊的却非鹤,而是观鹤之人。
    “少府这么快就将五时朝服发下来了。”元澈小心翼翼将门掩好,随后笑着走近了看,“他们动作倒快。”
    朝臣除了大朝会所穿的正式朝服,还有跟随季节改变的普通朝服。陆昭官任殿中尚书,乃二品开府加兵者。其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等同。而与大多数朝臣所赐的春、夏、秋、冬四时朝服不同,陆昭这个位子及以上都是五时朝服,多了季夏的一套衣服。冬黑、春青、夏朱,季夏穿黄,秋则穿白,如今正是衣青色之季。
    陆昭道:“家父不敢懈怠,清议在即,各家即将启程,行台辅臣们也即将归都,总不好让大家胡乱穿着在司徒和侍中们的眼皮子底下晃。”说完走到书案前,右手在已经整理好的文移上轻轻地敲了敲,“已经有朝臣抛出议题了,与殿下有关,这是誊抄本,殿下可先行过目,心里也好有个底。”
    元澈望着那一摞厚厚的奏本,睁着眼倒吸了一口气:“这么多,孤竟如此劣迹斑斑?”
    陆昭只笑而不答,其实这些已经算是少的。清议与其说是一个品评政事人物的集会,倒不如说是一个抢夺功利的战场。上位者用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那些新出门户和后进们则要消尖了脑袋,以期在这样的大型集会场合一鸣惊人。既要一鸣惊人,那保不齐就要抛出分量足够的人来讨论,言辞也更为锋利。毕竟在日后的权力战场上,今日的玄名清声来日都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
    因此在陆昭与吴淼抛出清议之后,第一个被世家攻讦的并非太子的乳母,而是太子本人。
    元澈的能力与威望早已不必多说,作为太子也不会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但仍不乏有人鸡蛋里面挑骨头。譬如在大战中无法让众将令行禁止,在行台太过专断等等。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门阀林立,各家出兵打仗,根本不可能仅听命于一方。而太子录尚书事,建立行台,有专断之权也是再自然不过。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冤枉你的人永远都知道你有多冤枉。而这样惹人生厌的做法并非是要太子下台,而是为了磨刀霍霍砍出下一刀。
    陆昭揉了揉眉心:“这几日我已诏侍中孔昱先行归都,如此也能在清议之中为你发声正名,但余者我实在顾不得许多了。殿下现在去金城也好,避一避。”
    元澈皱着眉头看了看这些攻讦之辞,满脸嫌弃:“恶犬狺狺,惹人生厌。”
    陆昭难得见元澈被人骂得这样惨,忍不住笑了笑,却被元澈怨念的眼神扫到。
    “你还有心思笑我。”元澈食指按了按陆昭的额头,“下一个是吴司徒,再下一个就是你这个小貉子。”
    陆昭其实也知自己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太子毕竟是太子,不管清议如何骂,也不可能行废立之事。而太子身为储君,代表皇室,承受大家的评论、批评甚至颇带戾气的讽骂,也都是在疏导民间和朝廷中的一些怨气,算是分内之事。这个道理,安在吴淼身上也是一样。但是随后,像杨宁与自己位列第二梯队的朝臣则要面对的是一群极具目的性的攻击。
    陆昭道:“斯人以殿下作石,磨刀霍霍,待清词日渐锋利,最后要砍的不过是我等。”
    “哈,既然知道自己情景堪忧,那你可有什么妙计良策?”元澈于榻上斜坐,将那些文移丢在一边,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反正我后日就要启程了,金城路远,可没有余力再来关照你了。”
    陆昭亦不示弱,端正而坐:“清议诡偏,自有诡道。来日我若胜的太狠,还望殿下勿怪。”
    元澈听罢只是微笑,不置可否,他也知道陆昭在这件事情上不会轻饶杨宁与李氏的。不过面对如今这位乳母,他也不愿再多作回护。诚然杨宁、李氏都说上巳节那日的事是为了他好,但若真是一心为他,这种事理应先于自己商议。既然绕过了自己,也同样说明即便在他们接手权力后,也同样不会将这份权力让渡自己。既然如此,那么这些人的初衷与陆昭也并没有任何区别。陆昭与他尚是夫妻,利益关系远比杨宁、李氏等更加紧密。
    而且通过他们的这一次出手,元澈也看到了两人与陆昭的差别,那就是太一意孤行,甚至放弃了皇帝威信,让整个皇室的执政口碑急速下滑,而陆昭做事,永远的刀切豆腐两面光。
    元澈坐在陆昭身边,环过她的肩膀,把脸深深埋在她的颈窝处,一寸一寸地轻啄着。与那副前朝画作一样,那样清刚削劲的线条,在画师手中不过三笔勾勒,看似容易,实则在暗处早已不知不觉下了十足的狠力。与画师一样,要布局、要谋篇,推动着手下的如椽大笔,施压着舆论的千般颜色,连收尾与装裱都有极其讲究的时间与套路。每一处的轻重缓急、用墨设色都不一样,他们都是用这样极高的智慧来作画攒局的。
    哪些是浮色,哪些是底色,哪些是面子,哪些是里子,调和哪些颜色来维持整个画面的平衡,调动哪些人来成为心甘情愿的弃子。花海中,绚烂缤纷的颜色被萃取,黑暗中,千年不变的人性被窥探,反复研磨,反复品咂,化入每一次的出手中。这是一个画家与一个政治家成事的始末。
    第256章 清论
    劳碌了近一月的陆昭终于回到家中, 相比往年,如今的靖国公可是热闹许多。彭耽书一家暂居府上,同时带过来的还有庞满儿。
    说到庞满儿, 陆昭也是羞愧得很。行台接二连三的出事,再加上她筹谋王师回攻, 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庞满儿的清谈功课。好在庞满儿自己脸皮够厚, 常去向卫渐请教,一来一往倒也厮混得熟络。
    不过最让陆昭惊叹的变化则是由母亲顾氏一手作成。借着战乱和王师回攻,母亲已将府中大半绣衣属的奸细以各种理由打发出去。而兄长陆归在截获一批崔谅的军用物资后, 竟让自家军队打扮成荆州军,冲入府中大闹一气, 至使原本就不多的奸细吓得逃散出走。而母亲也没有把事做绝,到底留了一两个绣衣御史的人在身边, 不至于引起皇帝太大的反感,直接掀桌子。
    陆昭与母亲已一年多没有相见, 在与父亲省安后,便去后院看望母亲。半途恰逢二兄陆冲, 陆冲遥指了指西南道:“母亲和彭家妹妹就在水榭处。”
    陆昭来到水榭, 今日水榭并未摆歌舞宴席,而是摆了一圈纱帷屏障。屏障内影影绰绰,几人或坐或立, 形态安然,似乎专注于欣赏某事,但四周却全然静谧。忽然帘风微动, 一个婢女从水榭走了出来, 而后前往一偏僻处,捂着嘴, 轻轻地咳了几声,复又入内。
    陆昭走近倾听,此时恰逢水榭内有人发言,她这才知道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清谈辩论。听发言者的声音,应当是彭耽书无疑了。
    陆昭轻步走入水榭,母亲顾氏正端坐于中,手持帛卷,身后书阁内乃是精心挑选出的经史子集。清谈中不乏有人提出生僻典故,为取公正,则需有精通经学之人将这些生僻典故查证出来,示与众人。而雾汐则跪坐在侧,时而凝神聆听,时而奋笔疾书,负责将两人辩论的观点与论据一一记下。陆昭一眼便望见了写在帛卷上的议题,乃出自《周易》一句,“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蒙,乃是启迪蒙昧之意,“说”字即是“脱”。单论字面之意,启迪蒙昧,要对人采取刑罚,用来脱去思想上的桎梏。
    那题目只看一眼,陆昭便知道是母亲出的,这一句可谓是母亲对他们这些子女执行家法的支柱论据。
    与彭耽书辩论的则是兄长陆归,方才彭耽书以一句“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人之衔辔。”以作支持论据。现
    下,陆归正在思索辩语。而顾氏则从典籍之中取出后汉书,翻了两次,便至出处,示于众人,乃是《虞诩传》。
    陆昭正思索着母亲此举是否有为两人牵线之意,庞满儿不知从何时走到陆昭身边。两人不便寒暄,只点头打了个招呼,随后庞满儿目光不乏艳羡看向彭耽书,轻声道:“昭昭姐姐,耽书姐姐是不是要赢了。”
    陆昭闻言却微笑摇摇头,待与庞满儿行至稍偏僻处,方才低声与她解释道:“耽书此语出自《后汉书》的虞诩传,虽是言明刑法之理,却太过着于痕迹。形体凿之过实,气韵密无间隙,如今局势已近末尾,是最为激烈之时,处处紧逼,不留余地,反倒不妙。”
    清谈与朝堂辩论还是有所不同,清谈的措辞更追求清丽玄虚,严忌着痕。辩者所持的论据和观点应如山中原石,在辩论中轮番打磨,时时润泽,最后自然而然地剖金露玉。谈锋若过于着实或者太不留余地,一来容易被对手抓住机会反攻,二来没有余味可思终究是下等谈锋。
    而清谈之所以在门阀执政时期颇负盛名,甚至不乏有人以此来作为考量人才的标准,虽然有失偏颇,但在东晋一朝,王业偏安的情况下,任何不留余地和过激的政治举措,都会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两晋灭亡的原因很多,无视于《徙戎论》的警示,大肆迁徙五胡人口入关,而后在八王之乱打空了最后的汉人军队,已经注定了晋朝的衰败。善于清谈者也并非不善经国,须知王导过江立国、桓温北伐,甚至包括庾亮,都是极富玄名的同时有着强悍的执政能力。而这些人利用清谈玄语,盘桓于大江南北之间,从碎木堆里重新将晋朝这艘大船重新弥合起来。
    即便是于现在来讲,虽然魏国已经没有灭国之忧,但门阀执政下在没有角逐出最终的胜利者时,也是各家摩擦频起的时期。此时,这种圆融、留有余地的处事风格和说话方式,既是平日执政所需,也是一个家族长期稳坐权力牌桌的重要素质。
    果然,在一丝邈邈的磬音中,陆归道出了引用《庄子》的反驳之言:“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乃止。”
    所谓刑枷启昧杜恶,俱是多余。现在,彭耽书已经站在了阵败的边缘。
    正当众人思索着这一句将要如何应对的时候,却见彭耽书从席中站起,向皇宫处遥遥一指道:“生为英杰,岂囿帷中。若欲启蒙弘善,自当赴太学、廷尉执笏讯狱,使盗者正法,昧者有学。坐于此间,虽侃侃而谈,能言者盗道而已!”
    此时,虽有清谈旁人不得高声的规矩,但帷中已有不少人击掌而喝。庞满儿此时也兴奋道:“耽书姐姐之言,甚合我意!生而为人,自当如此!”
    陆昭也不乏赞叹道:“擅刑名者,自有其擅道。”
    片刻后,陆归也从席间坐起。随后,侍女们撤去帷幕,陆归先向彭耽书遥遥一拜:“此次清谈,女尚书胜,归自拜服。”
    水榭中人声鼎沸,陆昭先向母亲遥拜行礼,随后退出水榭,只待母亲归室,再正式省安。片刻后却见庞满儿单独从水榭出来,神情颇为沮丧,见到陆昭,不待她问,便一五一十地倾诉出来:“昭昭姐姐,我曾想以清谈立名,如今才知此事不易。方才陆家哥哥论据,我也只能想到‘大辩不言’之语。耽书姐姐却以践行理论,交于我这讷言之人,不知又要高出多少。前人也曾有言,清谈误国,我现在也是羞于为此。”
    陆昭则陪她漫行园中,边走边微笑道:“你能对以‘大辩不言’,已是第一等的谈锋。所谓言不如无言,无言不如践行。耽书素擅刑名法理,此次议题如同其囊中之物,因此能发出践行之语,旁人亦不觉有伪。况且言谈之论,也并非全无用处。”
    “蜀汉谯周以一篇《仇国伦》发轫,谏言蜀国应当放弃北伐,修养民生,益州震动,致使姜维不得不请罪自削。这篇言论也是瓦解蜀国的最后一击。蜀汉建立本的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谯周以此不仅瓦解了蜀国的心气,更瓦解了其立国的合法性。这篇文措辞锋利,反讽暗喻,名噪一时,最终消灭了北伐——这个蜀汉最重要的政治意义。而谯周本人乃是蜀国大族,第一时间劝刘禅降魏,其中之秘,不可言说。而《徙戎论》则与其正相反,欲救晋朝于倾颓,实乃忠贞之论,只恨当国者不能用。也由此可见,妄议可毁一国,正议亦可救一国。”
    “至于清谈,也不必过于鄙薄。你若喜好于此,耐心钻研,自有乐趣。清谈与实干,各有各的用途,舆论、意态、文明皆可由清谈而行。崇尚清谈者所戒,不过是莫要勉强操执庶政,干扰国事,致使践行者失其位罢了。”
    说话间,雾汐已经来寻陆昭。陆昭随拍了拍庞满儿的手道:“清谈雅意也自有用处。来日长安或许有一场大浩动,你若有意,可以来找我。”
    陆昭别了庞满儿后,便由雾汐领引,前去内室,正式拜见父母。顾氏本是严母,心中虽有万般想念,但见了陆昭也只略搂了搂肩,笑着点头,算是满意。然而这份好感却撑不到陆昭回到席位,下一息,顾氏便问道:“今次本有各家发兵扣都之意,缘何改为清议?如此倒好,朝廷言论纷纷,我家可还能善处?”


同类推荐: 将军的醋坛又翻了门阀之上珠玉缘首部曲:千年之恋和纨绔世子联手后驸马被退婚后黑化了伏魔传折高枝和离后养崽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