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批读书人的通病!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那就是这些人几十年都被困在了四书五经里,思维从来都没有打开过。
为什么朱允炆器重解缙?
因为解缙善于变通而且富有远见。
为什么朱允炆重用姚广孝?
因为这个家伙所学庞杂,思维活跃,点子很多。
还有方孝孺推荐的杨士奇,未来的内阁之人,朱允炆也十分重视,虽然杨士奇所学都是四书五经,但人家好歹是在江湖飘了一二十年,黑白两道都混过,懂得变化,能解决很多问题。
可再看朝堂之上,又有多少懂得变通的人?
他们的变通,往往都是脚底下的立场变通,而不是思维的,思想的变通。
连礼部尚书这种六部高官,都看不出国子监只教育四书五经的问题,甚至反对增加其他课业,你还指望国子监的老头子们接受?
“姚师父,你如何看?”
朱允炆睁开眼,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停下了拨动佛珠的手,看向朱允炆,道:“回皇上,国子监只教导四书五经,自有其局限。臣认为,四书五经之言,无需作圣人之言,日夜聆讯,应作辅助之言,塑人品性,明礼知信即可。可在国子监开设其他课业,以监生历事辅国为主,取才配德,方为正道。”
第九十一章 没人为朱熹说句话
姚广孝并非正统官学出身,对于四书五经谈不上推崇,他对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兴趣,恐怕还要排在释迦牟尼之后。
郁新、张紞、解缙、陈迪等人听闻姚广孝的话之后,都皱起了眉头。
四书五经无需作圣人之言,日夜聆讯?
这不是离经叛道吗?
孔孟乃是圣人,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大家之所以站在这里,享受权势与荣华,靠的便是这些圣人之言,你姚广孝不承认他们是圣人,我们这些孔孟门生不会答应。
郁新脸色阴沉,反对道:“皇上,四书五经承载圣人之言,修身,育德,明礼,新民,有乾坤之象,宇宙之风,是为国才之根基,为我大明读书种子之脊梁,理应日夜聆讯,昼夜伏研,只可为主,不可为辅。”
张紞瞥了一眼姚广孝,对朱允炆说道:“臣附议。国子监或可加之其他课业,但四书五经,只能为主,不可为辅。若本末倒置,不明主次,将引灾祸。”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动,强压下心底的愤怒,问道:“解缙,你是如何看的?”
解缙明显有些为难,他是一个善于揣测上意的人。
看朱允炆的脸色、语气,解缙哪里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摆明了是想在四书五经之外,加入其他杂学类课业,而这势必会冲击四书五经的地位。
从维护四书五经的地位上来说,解缙需要反对姚广孝,反对朱允炆。
可解缙经过朱元璋时期的困贬,已然悟清,和老板对着干,都是没好下场的。
想要保住自己的内阁地位,就需要站在朱允炆的身后,否则,一旁的姚广孝,很可能会取自己而代之!
想到这里,解缙下定决心,道:“皇上,国子监为大明最高学府,育人之道,当以彰其底蕴,显其才干,若仅以四书五经授业,不涉其他课业,难免偏颇,所出官僚,空有才情风流于纸上,实无兴邦之策于胸中。臣认为,可革新国子监课业。”
郁新、张紞、陈迪吃惊地看着解缙。
陈迪怒不可遏,向解缙走了一步,沉声道:“解大才子,莫要忘记了,你也是凭着四书五经,才在洪武二十一年中的进士!”
解缙面不改色,直言道:“我等皆是以四书五经入仕,但解某问一句,陈尚书难道不懂农税商算、兵法布阵、天文星象吗?既然我等修习有之,缘何不可加国子监课业之中?太祖于国子监设历事之制,所图不就是为国选才?”
所谓历事,即国子监监生完成六堂修习之后,需要参与一定年份的历事,即出去锻炼才干,然后才可以去吏部报名,候补官员。
陈迪还想说话,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说道:“可以争论,无需争执。既然这一项有争议,那便先搁置。剩余九大弊病,可还有不妥之处?”
郁新等人微微摇头。
《国子监十大弊病》疏中,除了指出教授课业范围有限的问题,还涉及了过于推崇朱熹批注、监生入仕难、滥进门槛过低、年老监生过多、考核过于严苛等问题。
尊崇朱熹,将朱熹批注作为圣人之言的,那是朱元璋。
卑微的朱元璋恨不得加入朱熹一脉,认朱熹当祖宗,可惜朱熹才死了一百来年,加上人家后代一清二楚,不好鱼目混珠,才不得不作罢。
既然血脉上无法融入,那就精神上融入吧。
朱元璋看中了朱熹,觉得朱熹对四书的批注也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便三下五除二,阉割之后,拿来印刷当官方教材了,并要求所有人,要仿照朱熹的意思来写文章。
如果仔细去翻阅程朱理学,看看朱熹的观点,再了解一点古代书籍,你就不会拿“存天理,灭人欲”来骂朱熹。
在《礼记·乐记》中便记载有:“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只是说,“人欲”超出了人基础的欲望,如贪欲、私欲等,而这些超出的,则需要革除的,即所谓的明理见性。
说白了,朱熹的话就是:人的欲望得有个度,不能超标。
可中国人嘛,总有断章取义,手写春秋的习惯,摘上半句,就当全文宗旨用,那也是经常有的事。
后人一看,哎,这是禁锢自由,毫无人性啊,拿来批判。
朱元璋一看,啧,不错啊,让人老老实实,能禁锢读书人的这样那样的想法,打造一批听话的人没问题。
明代之前的程朱理学,是相对开放的,主张“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弟子也不必不如师”,鼓励创新与超越。
但到了朱元璋这里,创新?超越?
那是什么鬼?
朱熹说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谁敢胡说八道,就别想当官。
打个比喻,明之前,读书人在描写“柳树”的时候,可以是“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也可以是“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可到了朱元璋之后,读书人只能写:
哦,那是柳树。
没办法,朱熹就这么批注的,那就是柳树,没错,不能有其他的想法,你如果把柳树当成女人,那是你的错,当成狂狷,还是你的错。
错了,就别想金榜题名。
代圣人立言,不能自由发挥。
按理说,郁新、张紞、解缙、陈迪这些人,应该维护朱熹才是,可朱允炆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反对。
解缙等人为孔孟发言,却不会为朱熹发言,实在是因为朱熹影响力虽大,但还不足以让这些读书人心服口服。
你朱熹的批注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也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就不能自己批注,有自己的理解了?
大家都是文人,有本事你从地底下钻出来,我们比试比试?
再说了,代圣人立言的规定,也不过才十几年(洪武初期开科举,之后又废了十年),还没形成足够强大的认同与惯性。
“既然你们都没问题,但朕有一个问题。”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起身,目光凌厉地看着众人,说道:“为什么国子监,竟然有日本学生?”
第九十二章 皇上似乎很痛恨日本啊
明代国子监生可分为两类:民生与官生。
民生就是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监生。
官生是指官家子弟出身的监生,包括五类:品官子弟、举监、勋戚习读、土官子弟、外国留学生。
品官子弟出身的监生,又名荫监,一品至七品官员的子弟,可以因荫恩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举监,即举人监生。
比如张三已经是举人了,但今年会试没考中,落第了。一想如果回家的话,走路要三个月,回来还得三个月,算了,干脆去国子监读三年书吧。
勋戚习读更容易理解,驸马、公、侯、伯等勋爵子弟也需要上学不是?
土官子弟,这里的土官,是土司官员,往往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乌撒军民府、芒部民府、四川播州、贵州宣尉使司等地,这里还有不少土司。
虽然朱元璋名义上统治者这片土地,但这些地方,只能说是羁縻州,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约束、管理,并不强,办个事,说不定还得与土司好好商量。
明代国子监是有外国留学生的,主要来自于高丽、日本、琉球、暹罗诸国。
洪武四年,高丽金涛、朴实、柳伯儒等参与了科举考试,金涛中了进士。
洪武二十二年,日本腾佑等进入国子监。
洪武二十五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向明朝派遣留学生。
朱允炆平日里只关注朝政,关注农税、土地、军制等问题,对于国子监并没有在意,若不是王绅说起,自己还一直以为国子监都是国人。
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有日本留学生?
“呃?皇上,此事有何不妥吗?”
陈迪看着想要发怒的朱允炆,有些忐忑地问道。
泱泱大明,浩瀚中华,收几个留学生,以彰显大明风采,这没什么不妥的吧?
朱允炆一拍桌子,怒目而视!
陈迪等人吓得一哆嗦,连忙下跪。
大家伙也不明白,有日本官生咋啦?
上次日本倭匪杀了沿海一些军民,你直接来了一个大阵仗,知不知道,因为你一个命令,大明水师三万余人如今正在东海游弋杀人呢。
郑和已经干掉了二十几个倭匪头目,斩杀倭匪一千三百余,据说一个活口都没留,全部砍了脑袋。
也不知道现在海上还有没有倭匪。
说到底,倭匪是死有余辜。
可皇上大人,人家日本官生乃是日本官方派来的,需要给面子不是。
再说了,日本官生素来安分守己,勤勉好学,彬彬有礼,也没犯过什么错,至于惹你如此发怒?
朱允炆看着跪在地上的陈迪等人,也是有苦说不出。
咋说?
现在的倭匪还只是小股的,不成规模的,远没有膨胀到敢于大规模进犯大明,也没有膨胀到吞掉朝鲜,更不能给他们说六百多年以后的事吧。
第72节
同类推荐:
将军的醋坛又翻了、
门阀之上、
珠玉缘首部曲:千年之恋、
和纨绔世子联手后、
驸马被退婚后黑化了、
伏魔传、
折高枝、
和离后养崽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