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无不肃然倾听。
董伦用戒尺敲打了下黑板,沉声道:“今日不讲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只讲一讲与国人交止于信。何为信?信又是什么?”
“《左传·昭公八年》中云,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扬雄《法言·重黎》中对信也有解释,曰:不食其言。程颢、程颐两位大家说,信者,无伪而已。在座诸位自省三次,究问本心,所作所为可止于信?”
监生默然反省,有监生连连摇头,有监生重重点头,有默不作声毫无动作,有抓耳挠腮面红耳赤。
董伦直言:“食言、作伪,在诸位之中并非寥寥。”
监生陈士启听闻,起身反驳:“先生,此言过了吧,我等约束自身,与人诚信,从无虚言,何来并非寥寥一说,莫不是大家都是失信之人?”
董伦看着陈士启,称赞地点了点头:“好,能发出此问,说明你尚是重信之人。可我依旧要问上一问,你履信从未有失,当真吗?”
“当真!”
陈士启肯定地回答。
董伦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从讲台上走下,朝着陈士启走去:“与他人信,或许你都做到了。可你依旧失信于一个人。”
陈士启皱眉:“还请先生解惑,我失信于谁?”
“你自己。”
董伦肃然说。
“我自己?”
陈士启惊愕,其他监生也不由地惊讶,纷纷攘攘起来。
坐在后面的朱允炆也不由地皱眉,抬头看向前面的朱高炽、朱济熺与朱允熥,这三个人听得颇是认真,此时也在讨论。
董伦用戒尺敲打了下桌子,教室内安静下来:“三省吾身,是反省他人,还是反省自身?问一句,昨日布下课业,开口说一个时辰内完成课业,可下了课堂,旁顾其他,游乐于外,以致于夜半点烛,熬夜通宵,诸位中可有?”
陈士启脸色一白。
昨日儒学院的课业是以《行》为题,写一篇千字策论,自己想当然地认为,千字而已,一个时辰轻松完成。
可到了最后,自己从动笔到完成,耗费了两个半时辰,甚至于熬夜写出。
以为的时间与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这是失信于自己了吗?
是!
自己给自己说好了,要一个时辰完成,这个时间绝对是绰绰有余,只不过因为分心、说笑、游玩,分散了太多时间,甚至在写策论的过程中还分心去洗了脸、泡了脚,拖拖沓沓,直至半夜才完成。
董伦示意陈士启坐下,然后对众人说:“今日课业为《信》,提前一周安排了预习,查找诚信的典故与故事,诸位也是当场应承下来,可又有几人去预习查阅了?依仗着过去掌握的知识,自认为可以应付课堂提问,便丢了预习,这算不算失信?”
一众监生低了头。
诚信的典故太多,古籍中有的是,谁会费尽心思去花时间找寻。可仔细想想,答应好的预习却没有做到,以旧的知识充数,这到底是应付院长还是糊弄自己?
惭愧。
董伦教导:“人言信,到底是与他人信,还是与自己信?自己答应自己的事都做不到,失信于自己,虽无损于他人,然符合信的本意乎?信可不仅在于与国人交,还在于慎独,在于自省,在于自律……”
朱允炆对董伦的教学能力很是佩服,此人善于引申、延展,而不拘泥于学问本身,善于引用、举例,更是直逼人性与人心。
经此一课,诸多监生摆正了态度,认识到真正的信,不仅在于与人交往,还在于自身,自我管控、慎独于始终,成为了众人信条。
董伦结束了课程,诸多监生行礼,一些监生见朱允炆也在,顿时热闹起来。
朱允炆抬手,止住众监生行礼:“这里是课堂,无需如此多礼节,各自散去,好好修习课业吧。”
众监生纷纷离去。
董伦走向朱允炆,恭敬地说:“皇上亲临儒学院,是儒学院的光荣。”
朱允炆对留下来的朱高炽等人点了点头,然后对董伦说:“儒学院是国子监第一大学院,儒学是第一课业,朕总需要来看看。自方孝孺走后,儒学院依旧能站得住,赢无数监生支持,你的功劳很大。”
董伦眼神中有些愧疚:“论学问,论育人,臣万不如方先生。若皇上恩准,或可征召方先生重回国子监。”
一旁的杨士奇、胡濙听闻,心头咯噔一下。董伦的话不可谓不大胆,方孝孺是因事被赶回老家的,他不是回家休假了,说招回来就招回来。
朱允炆脸色有些难看,方孝孺此人最适合做学问,原以为将他放在国子监是最合适他的,可偏偏要参与到国事之中去,参与就参与吧,你好歹看清楚局势再说话,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去说话,不能张口就胡来。
阳江船厂那么大的事,朝廷怎么可能不管,怎么可能不动用武力,什么以和为贵,宽怀远人,那都是鬼扯,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讲这些,用这种人做儒学院的院长,朱允炆都感觉不安。
“方孝孺在浙江宁海开设了正学书院,招揽了林嘉猷、廖镛、廖铭等门生,他是不会返回国子监了。再说了,国子监任何院长,都是接续的,不可能始终都是一个人把持。事实证明,你来管理儒学院,是可以胜任的。”
朱允炆板着脸说。
董伦有些惊讶,不知道正学书院是什么时候的事,不过以方孝孺的影响力,确实可以争抢一部分人才,这个家伙不在家钻研学问,还和国子监搞起竞争来了?
杨士奇提醒道:“正学书院主走儒学一家,一些举人与学子被吸引了过去,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与国子监的监生同台竞技,儒学院可不敢懈怠。”
董伦看了看朱允炆,虽然朱允炆有些不愉快,但也没有追究方孝孺的意思,考虑到朱允炆的气度,想来还不会因为这点事找方孝孺的麻烦。
“臣定用心教导监生,让儒学院发扬光大。”
董伦不畏惧挑战。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你要记住,儒学院在抓好思想的同时,务求服务于实用。对于程朱理学中过于玄之又玄的问题可以放一放,引导监生践行学以致用的宗旨,不可言之无物,不可空谈妄想,学问务必切合实际。”
董伦很是凝重地答应着,这意味着儒学院必须部分革新程朱理学,可程朱理学又哪里是随便可以革新的,这是一套完整的学问体系,非大家不足以革新,自己所能做的,只能是凸显程朱理学中学以致用的重点,而不是全面的革新这一门学问,没这个本领,也没这个可能。
朱允炆严肃地说:“儒学育人,是其他课业无法取代的,其他课业塑技能,儒学塑品德与人性,朕将儒学院交给你,还需用心育人。”
董伦保证道:“臣必竭全力,不负皇上重托。”
朱允炆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朱高炽、朱济熺与朱允熥:“你们三人在国子监进修的时间不短了吧?”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动了下:“回皇上,自建文二年入国子监,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时间,不短了。
朱允炆询问:“看你们去年冬考表现,倒是不凡。尤其是高炽,一篇《安民策》直接摆放在了朕的桌案上,可见你们三人也没有虚度这五年。”
朱高炽听闻自己的策论竟惊动了皇上,不由地有些惊喜。
朱允熥连连点头:“不瞒皇兄,国子监这五年带给我们诸多变化,所学知识新颖而奇妙,实在是让我等大开眼界。”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朱允熥,自己这个弟弟倒是老实,在国子监呆了五年也没抱怨一句,反而真的学了进去。
朱济熺埋怨道:“皇上,国子监的学问不都是自由学习的吗?为何我想要去下机械工程院都不可以,听说他们制造出了一种神奇的机器,叫什么蒸汽机的,我想要去看看,学习学习。”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你啊,国子监学问是自由学习,可总有些学问尚不能够公开,没有功底,没有基础,去了也帮不了什么忙。蒸汽机是匠学院的杰作,事关大明未来国运,你若真想学,至少需要在匠学院先进修两年。”
朱济熺有些无奈,追问:“这蒸汽机是什么,为何会关乎国运?”
朱高炽、朱允熥也很是好奇。
朱允炆走出教室,看向匠学、机械工程院的方向:“蒸汽机,争的是一口气,而这一口气,是气运,是国运!”
第九百七十四章 让王爷去当官?
蒸汽机并非仅仅是蒸汽机本身,其背后是初级工业,因为蒸汽机发展出来的工业制造工具、制造标准、制造人才,是支撑着大明摸索工业之路的中坚力量。
单一看蒸汽机,它只是一个工具,但放在整个工业体系里看,它是一个核心,一个辐射网的中心。
朱允炆高度重视蒸汽机,将其列为机密,要求机械工程院不断迭代与优化蒸汽机,推动蒸汽机走向实用,而实用的一个条件,就是批量化的制造,这也是机械工程院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制造流程与逻辑已经不适合,流水线式的制造,包括实用蒸汽机制造蒸汽机的逻辑正在形成,而这些都属于机密,寻常监生不能进入与观察。
朱允炆示意董伦去忙,然后带着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前往后堂短亭,杨士奇、胡濙陪在左右。
短亭,香茶。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三人,开口道:“第一批监生三年肄业,而你们都已经熬过了三批监生,国子监依旧没有给你们肄业凭证,不是你们学问不精,课业不通,而是朕一直没想好如何安置你们。”
朱允熥看着朱允炆,现在说出这样的话,想来是找好去处了。自己不想离开国子监,这里挺好的,有无尽的学问,新颖的观点,激烈的辩论,负责的先生,有趣的同窗。
再说了,国子监通过几年革新,已经执天下学问之牛耳,留在这里可以学到更多,了解更多世间的秘密。
朱高炽在气喘,刚刚走路有点累。
无论朱允炆如何安排自己,都不会亏到哪里去,何况老爹朱棣快回来了,朱允炆不是朱元璋,不能啥赏赐都不给朱棣,可他更大的赏赐给不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朱棣的儿子,也就是自己、朱高煦、朱高燧……
可又能封自己啥?
自己是燕王府的世子,以后是要接燕王的,总不能把自己给分出去吧,倒是朱高煦、朱高燧,他们是郡王,也不好封赏啊……
朱济熺没想那么多,目光灼灼,思考着蒸汽机,朱允炆如此重视,甚至将蒸汽机与国运关联在一起,看来是一个厉害的东西,既然如此,自己不能不去见识见识,不就是去匠学院进修两年,反正有的是时间,进修就进修。
朱允炆见三人不应话,看向胡濙,胡濙拿出了三份肄业证书,放在石桌上,道:“这是三位的肄业文书,自今日起,你们可结束国子监的课业。”
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吃了一惊,看着桌案上的镶黄大红文书,不由地紧张起来。
朱允熥当即说:“皇兄,我并不想离开国子监。”
朱济熺更是直接:“我不肄业,还需要去匠学院进修两年。”
朱高炽推开肄业文书:“皇上,国子监学问新颖,每日进修总有新的收获,我还想继续修习几年。”
朱允炆摆了摆手,严肃地说:“肄业就是肄业,国子监是学府,不是家。允熥,你长子早夭,次子文坤也只有三岁;高炽,瞻基今年六岁了吧,听说聪颖的很;济熺,你的儿子美圭也六岁了吧,都是聪慧的。若留你们一直在国子监,你们的妻室可免不了去找皇后诉苦,这孩子也总不能没有父亲的陪伴。”
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三人也明白,这些年确实亏待家人良多。
朱允炆叹息道:“回家吧,好好陪陪家人,陪陪孩子,国子监不缺你们三个人才。”
朱允熥有些不舍,说:“皇兄,若放我们回家,我们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又能做些什么?我等三人虽常住国子监,却也时不时归家,孩子的陪伴与照料,并没有耽误多少。与其让我们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不如让我们留在国子监继续进修。”
身为皇室宗亲,孩子的养育、教育,都是有专人负责,别看朱允炆取消了藩王与王爷僚属、护卫,但基本的待遇还是有保障的。
朱济熺赞同朱允熥:“美圭已是六岁,现在也入了初等学院,即便是我们回去,也只能等他下了学堂才可以见到,尚不如我们在国子监,也好给孩子做个榜样,他日掌握了学问,也好教育好孩子不是。”
朱允炆明白朱允熥三人的想法,依旧坚持道:“朕以为你们的学问是到了,继续留在国子监属实有些屈才。朕左思右想,与内阁商议之后,决定给你们一条新的出路,只不过这一条路你们要不要走,就看你们自己了,朕绝不为难。”
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三人对视,不知道朱允炆的安排是什么。
朱允熥开口:“皇兄所说的出路是?”
朱允炆笑了笑,淡然地吐出了两个字:“当官。”
朱允熥、朱高炽、朱济熺目瞪口呆,就连不知情的胡濙也瞪大眼,这,这算什么?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动着,肉肉的手指伸到一旁狠狠掐了下,朱允熥深吸了一口冷气,直瞪向朱高炽,一把拍掉朱高炽的手,疼得呲牙咧嘴。
朱济熺看了看朱允熥的表情,知道自己没出现幻听。
当官?
第801节
同类推荐:
将军的醋坛又翻了、
门阀之上、
珠玉缘首部曲:千年之恋、
和纨绔世子联手后、
驸马被退婚后黑化了、
伏魔传、
折高枝、
和离后养崽日常、